一场交通的旅程,一段难忘的研学行, 一群跨越国际的留学生。
7月17日至23日,由贵州省教育厅主办的2022“知行贵州·交通黔行—喀斯特地貌下贵州交通建设研学行"活动在英国365(中文)官方网站启动,来自16个国家的17名国际留学生走进醉美多彩贵州,学习贵州桥梁文化,感悟贵州交通精神,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建立和加深更为深厚的国际友谊。
走进千岛艺术馆,体验贵州交旅融合
英国365(中文)官方网站文化千岛艺术馆作为本次活动第一站,拉开了研学行的帷幕。千岛艺术馆以“九艺绽放,美育+技艺”为主题,按照“产+学+研+用+创”交旅融合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学院非遗大师工作室“传帮带”作用,展示银艺、木艺、绣艺、染艺等领域9位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及学生的作品。在这里,留学生们亲自上阵,体验中国特色刻纸、造纸文化魅力,通过沉浸式、多场景的高效学习,帮助留学生们直观感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
初识交通,从贵州交通博物馆·教育馆开始
“高山沟壑,雄关漫道。贵州,曾让诗人李白留下’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的感慨,生动描绘了黔道之难”。伴随着讲解员的介绍,留学生们开启了一段跨越千年的贵州交通之旅。开山劈岭,筑梦通途。从“唐蒙修建夜郎道线路图”“织金奢香桥中的桥梁文化”“清水江航运的前世今生”“川黔盐道场景复原”“葛镜桥沙盘幻像展示”到第一条汽车专用公路、第一条高等级公路、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一条互通式立交桥等无数个“贵州第一”,从蹒跚起步、步履艰辛、奋发图强到遍布城乡、通江达海、联通世界的现代立体交通,千年巨变,给研学行的留学生们带来了深深的震撼。
四渡赤水,乌蒙磅礴诉尽行路艰辛;梅花隧道,华老之泪致敬筑梦情怀。70余载风雨历程,关山飞渡筑通途......看着一件件见证了贵州交通历史变迁的老物件,留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交通精神,对贵州交通建设取得的瞩目成就钦佩不已,对贵州交通建设奇迹背后的感人故事肃然起敬。
在轨道实训室,指导老师讲解了城市轨道交通司机模拟驾驶器操作过程及要点,留学生们在列车模拟驾驶中逐一体验了“地铁小司机”的职业感受。
走进美丽花茂,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村,当时满山遍野的向日葵开得正艳,总书记不禁风趣地赞扬花茂村的生态环境:“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在花茂村研学过程中,留学生们亲自体验了花茂村特色项目陶瓷制作。大家除了对琳琅满目的陶艺品感兴趣外,贵州秀丽的群山、灵动的流水也让他们流连忘返。
走进岜沙苗寨,了解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留学生们来到“最后一个枪手部落”的岜沙苗寨,参观了贵州少数民族的建筑样貌、建筑遗址,了解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和岜沙苗族群众手拉手跳起了苗家舞蹈,在欢快的舞蹈中结束了这次文化体验。
走进平塘特大桥,奔赴桥梁知识盛宴
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贵州。留学生们来到“天空之桥”平塘特大桥,在云端与桥梁相会。通过实地学习和理论讲解,留学生们对贵州的桥梁建设和道路建设有了更加立体鲜活的体验和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对交通精神的认同感。
平塘四大奇观:天眼,天书、天坑和“天桥”,去了“天桥”,当然也要去看看天眼。坐落在贵州省平塘县城西南部50公里处的克度镇境内的“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从天眼现场参观到科普基地的学习考察,留学生们学习了天文科普的相关知识,感受到了大国重器的科技魅力。
一堂茶文化课,为交通研学行画上圆满句号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留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茶艺知识,了解中国茶文化,在品茶的过程中互相交流学习,感受中国茶文化的意境,为本次交通研学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周的国际留学生交通研学行活动已经结束,但学院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步伐从未止步。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强国际合作,先后与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长期签署校际协议49份,注重“双向留学”,通过“千人留学计划”输出和“职教+文化”的国际学生培养模式,输出学生赴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学习交通类专业。
学院还致力于培养东盟当地本土人才,在柬埔寨建设“鲁班学校”,为“一带一路”国家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人才做贡献。2018年与交通行指委、浙江交职院共同牵头成立中国-东盟交通职业教育联盟,整合联盟资源开发交通类专业国际学生培养标准,建设国际教育资源数据库,着力融入“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积极扩大教育合作的国际“朋友圈”,协力开创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的新未来!
来源:基础教学部、党委宣传部
编辑:陈 磊
一审:洪 丹
二审:鲁 熙
三审:李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