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课程改革与实施总结会在学院召开。会议对该课程实施一学期以来的实施情况、数据分析进行通报,并邀请了教师代表进行了经验分享。
作为学院深度对接“云、物、大、智、移前沿技术,有效推动‘三教改革’工作,提升教师的专业和教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实践探索,《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课程实施一学期来,通过2次集体教研活动、3次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培训、8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等方式,有力加强了课程团队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探索了模块化、结构化师资教学改革,团队将《人工智能》课程科学分解为人工智能基础、编程、应用3个模块,根据教师专业特长、年龄、职称结构等将35名老师分配到相应模块,实现“一课多师”教学改革,结构化师资教学占比达61%。“形成化”的课程评价方式改革,更加注重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和监控,推行的集体教研也有效破解了教师对课程研究不深入、教学实施路径不清晰的短板。此外,团队还构建了校企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深圳市中孚恒升科技有限公司丁艳博士团队与学院专业教师一起全程参与课程教学、学生培养、课程评价等工作。“艾智讯”课程运行大数据分析平台对课程运行情况进行动态化管理,及时构建了教师教学画像、学生学习画像,实现了对课程实施效果的动态掌握。
总结会上,深圳市中孚恒升科技有限公司丁艳博士还从数据分析角度,精准描绘了本学期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画像,客观评价了课程教学效果。授课老师通过对标对表,找到教学中不足,为下学期课程高质量教学奠定基础。
教务处王雯雯老师分享了本学期课程管理中账号激活、“艾智讯”平台使用、课程评价标准、实训室预约等突出问题。信息系左建军、轨道系舒美均、管理系昌德敬3位优秀教师代表围绕课程实施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组织教学、教法创新、科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以及通过课程改革实践提升自己能力方面进行了经验分享。
学院副院长刘正发出席会议并作总结讲话,他表示,本学期《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课程取得的好成绩离不开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希望老师们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思路,立足干一番“事业”的热情,面向未来的“豪情”,持续开展好《人工智能》课程改革工作。力争让该课程成为学院“三教改革”的靓丽名片和样板。
本次会议的召开,为学院跨部门高水平结构化师资团队打造、“课堂革命”实践、“课程评价方式”改革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深化学院“三教改革”的内涵和“中特高”人才培养高地建设提供了助力。
学院教务处、各教学系部相关负责人、《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课程授课教师共计50余人参加会议。
来源:教务处
编辑:陈 磊
责编:洪 丹
编审:鲁 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