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速递 - 正文

【聚“交”中特高】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中特高建设谱新篇

发布人:金文 发布时间:2021-06-11 浏览次数:

自2019年英国365(中文)官方网站成功入选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两大专业群入选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以来,全体交院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新目标,迈向新征程,为实现“世界眼光、中国特色、贵州元素、人民满意”发展愿景,紧握职教发展奋进之笔,不断书写蓬勃发展的华章。

时间轴

2018.12.18

学院正式成立“优质校建设推进工作组”,全面推进双高院校创建工作。

2019.4.8

针对教育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学校召开会议,正式吹响“双高”创建冲锋号角。

2019.5.22

学院组建团队、成立专班,反复打磨、修改、校对,形成双高建设申报材料,通过省级遴选,推荐至教育部评审。

2019.12.18

学院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

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的通知》。英国365(中文)官方网站成为贵州唯一一所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的高职院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两大专业群入选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

2020.3.5

学院召开中青年教职工代表中特高建设方案研讨会

学院教职工代表共66人参加会议,对学院中特高建设的认识谈了自己的看法,并结合自身如何开展建设工作进行了系统阐述。

2020.4.30

学校团队经过2个多月的反复打磨、完善、校对,按照"标准不降、经费不减、实事求是"的原则,修订完成双高建设方案和任务书,提交双高计划管理系统,顺利通过教育部备案。

2020.7.7

学院组织召开中特高建设启动推进会暨全员培训会

会议对学院中特高建设总体方案及任务分解等进行了解读,对全体教职工提出了要求,并向各建设项目组组长颁发了“中特高”建设工作任命书。会议结束后,对全体教职工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培训,课程涵盖通途育人文化、人工智能、疫情(传染病)防控知识、职业教育相关理论、区块链相关技术、师德师风及意识形态等内容。

2020.7.29

学院召开2020年中特高建设例会

会议详细听取了各项目建设组组长作的项目建设推进情况汇报,并针对各项建设任务逐一开展评议。会议强调,要抓紧时间推进各项工作,进一步细化任务、落实到人,要进一步梳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进一步畅通体制机制,为中特高建设提供坚强的保障。

2020.10.30

学院召开“中特高”第二次例会

院领导对各项目组清楚建设任务及努力付出表示了肯定,针对存在的问题,明确指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完成任务指标,还要形成特色亮点;职能部门不能仅仅局限于收集数据,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服务支持、统一协调各系部,产生联动互动效应;不仅要践行跨界理念,也要培养青年骨干教师;不仅要埋头苦干,更要开放共享,以“办学质量为纲”,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作为项目建设的落脚点。

2021.1.27

学院“中特高”第三次例会暨2020年年度考核会议圆满完成

本次考核系统梳理了学院两年“中特高”建设的经验和成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为下一步的工作找准了方向、指明了路径、明确了要求。

2021.2.4

学院党委书记张静在2021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在2021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交流发言环节,学院党委书记张静以《乘势而为服务贵州高质量发展 真抓实干发出职业教育最强音》为主题围绕职业教育“双高计划”进行了发言。张静介绍了学院申报获批国家“双高”校以来,在实践中探索前行,不断实现新突破的做法和成果。

2021.6.1

学院召开“中特高”第四次例会

会议汇报了2019-2020年教育部双高绩效平台的填报情况,2021年度“中特高”建设任务推进安排,建设预算经费使用程序及注意事项,通报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任务融入双高计划的情况。针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2021.6.4

学院举办“中特高”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授牌仪式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院“中特高”建设工作的需要,以“对接产业、服务企业、引领行业”为目标,重点面向“绿色交通”、“平安交通”、“智慧交通”、“综合交通”,学院对喀斯特山区高墩大跨桥梁智能建造技术研究所等16个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进行授牌。

回顾2019年至今的“中特高”建设历程,学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着力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两年来,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取得了许多标志性成果,奋力开创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贡献了交院力量。

(一)

依托四个“党建+”打造新时代战斗堡垒

党的十九大提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把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学院信息系教工党支部从创新党建工作形式入手,通过“党建+信息化”“党建+大师引领”“党建+新媒体扶贫”“党建+联学联做”4个“党建+”模式,凝聚支部合力,提升支部建设水平,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在“双高”计划加强党的建设引领带动下,学院将在三个方面再次提升突破:一是新时代新模式,学习教育有方式;二是立标杆树榜样,示范引领新风尚;三是多学习多交流,联学联做创一流。

(二)

构跨界培养方案 促产业转型升级

培复合高端人才

作为省内唯一的以交通为特色的理工类高职院校,为服务好贵州交通产业转型升级,学院将“建成智能建造、智能检测、智能养护、智能运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基地”作为自己的使命,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机制上,强化校企合作理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课程设计上,重构跨界融合专业群课程体系,全面融入信息技术和专业新技术。在教学实施上,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具体措施

1.学院领导带队深入企业、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进行调研

2.每个专业至少有3家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3.开设《贵州省情》《贵州交通史》通识必修课

4.开设《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计算机网路基础》《大数据》等“云物大智移通识课程组”

5.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渗透、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对接“1+X”证书,实施“书证融通”

6.实施课程思政,结合专业特性编制思政点,融入课程中实施,《桥梁工程试验与检测》课程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7.扩大企业专家、技术能手等兼职教师多种形式进课堂的比例

8.实施“场馆育人”计划,培育职业素养、增强职业能力。

9.规范“系-院-省-国家”四级技能大赛制度,系级、院级技能大赛参赛学生达40%。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连续两年取得全国一等奖,2020年获奖总数位居全国高职第一。

学院人工智能种子教师教研活动

学院“博物馆奇妙夜系列讲座”

(三)

以问题为导向

以创新服务为主线 打造三层平台

针对技术技能团队、技术技能英才、技术技能大师不同的培养路径,如何将产业需求与人才队伍建设相融合成为了学院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亟需解决的问题。对接产业、服务行业、协同企业,以问题为导向,以技术及创新服务能力提升为主线,学院梯度打造三层具有自身特色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第一层,交通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打造“4中心、1研究院、1基地”的院级平台。通过两年建设,各团队共惠及中小微企业24家;申报并立项省部级课题1项,市厅级课题6项,申请并授权专利13项。

第二层交通产教融合平台。打造4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两年建设,四个中心初具规模,共惠及骨干企业11家,立项省部级课题3项,市厅级课题8项,申报并授权专利21项,主持和参与行业、地方技术标准5部。

土木工程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开展横向技术服务惠及骨干企业工作场景

第三层交通技术技能平台。

学院汽车和路桥两大专业群聚焦交通产业高端技术和关键技术,近两年共申报及立项市厅级课题8项,参与企业重大课题研究4项,申报及授权专利22项,技术成果转换为教学成果3项。

路桥专业群启动“西部喀斯特山区公路工程安全技术研发与警示教育基地”项目,立足培养具有喀斯特山区道路建设和管护特色的高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

“贵州省桥梁博物馆”获批建设,将与研发基地有机结合,形成开放共享的行业、企业、学校多方融合的技术研究、推广、教学载体,推动学院在喀斯特岩溶地区高墩大跨桥梁建造技术的研究条件。

贵州桥梁博物馆拟定平面布置图

(四)

增大“双高”动力 深化绩效改革

为顺应学院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学院对以往绩效考核分配制度进行了认真梳理总结。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继续深化以发展目标和业绩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分配机制改革,形成了“一统领四支撑”的绩效考核分配制度体系。

(五)

校企合作三模式提升水平育人才

学院抢抓职教改革新机遇、深入调研企业需求,推进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及时修订与完善符合校企共赢的相关管理办法,为深化校企合作提供机制体制保障。根据专业(群)建设要求,形成三种不同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是资源共享,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模式。与省内多家标杆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形成多个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机制。2020年以来建设特色突出的校外实训基地26家,接收3241名顶岗实习学生。各专业为企业提供员工专业技术继续教育、技术推广应用等服务达2.5万余人次。

“双高”计划学院校企合作签约仪式

二是优势互补,深化双元育人模式。汽车专业群完善“西部山区交通与汽车职教集团”机制体制,组成办学实体,推进实体化运作。大数据产业职业教育集团成为第二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目前,学院各专业进行的学徒制班和订单班占当年招生人数的20%左右,为企业开展各类技术服务360余万元。企业投入资金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工作站等,仅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到校参训已超过5000人次。

“双高”计划学院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开班

三是共生发展,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模式。

建立“工程机械运用技术国家生产性实训基地”“旅游类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艺术类产教融合实训基地”3个校内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汽车专业群与贵州通源集团联合建设“汽车产业学院”;

旅游与管理专业与贵州龙洞堡物流港置业有限公司共建“贵州交旅融合产业学院”;

信息技术专业与腾讯、科大讯飞等国内高端企业联合建设“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等办学机构。

“双高”计划学院产业学院建设研讨会

(六)

送教下乡助力脱贫攻坚

学院组织开展了由继续教育学院牵头,各系部负责实施的技能培训下乡工作,在学院精心准备和全员师生努力下,开展了乡村旅游服务、安全用电、工程测量、汽车维护4项技能培训。

在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方面,学院将日常社会服务、技能培训工作与专项工作相结合,将服务国家战略、行业企业发展、职教发展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培训成效的检验区和考场,以提升服务发展水平为支线,实现学院“双高”计划部分建设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七)

健全专业群“五合”机制 试点跨专业教学组织

学院立足交通,服务发展构建了三层体系专业群架构,为适应新形势下专业的跨界融合协同发展趋势,双高计划建设专业群的专业组成涵盖了三至四个二级系部。为了理顺专业群建设机制,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激发教育教育和科学研究活力,打破系部壁垒、实现系部之间、专业之间、课程之间、项目之间的交叉融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学院在“双高”建设中积极试点跨专业教学组织,构建“组织聚合、师资融合、科研配合、绩效分配混合、人才培养复合”的“五合机制”,在路桥专业群和汽车专业群试点跨专业教学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八)

“小组、平台、边建边用”

构建“3+”体系

学院于2019年确定了“大数据+管理”“人工智能+专业”“互联网+教学”的“3+”体系。2019年5月全面启动信息化建设,年内建成基于超融合架构的校内数据中心,并提出“分批次建设业务系统、同步完善信息化基础平台”的工作推进思路,通过组建“提升信息化水平”建设小组、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引入企业SOA架构的成功理念和技术、边建边上线边培训的方式,实现了为教学诊断与改进平台提供数据支撑、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建设。

提升信息化水平推动了学院教育教学与院校治理的改革步伐,初步实现了教学资源、科研管理、管理流程、师生服务的全过程、全方位信息化,促进了高水平建设、高效率应用、高质量教学的信息化建设目的,为建设开放、多元、人文、智慧、高效、安全、和谐的智能校园打下坚实基础。

(九)

共建国际教育数字资源库 打造交通职业教育“中国样板”

学院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利用中国-东盟交通职业教育联盟平台,牵头制定十个专业交通职业教育留学生培养标准。协办2020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全年期冠名活动“中国--东盟交通职业教育联盟职业院校国际教育数字资源库建设研讨会暨联盟第二届年会”。倡议中国交通运输类职业院校、企业与东盟国家有关学校、共建“国际教育数字资源库”。初步达成了11所国内院校、共55门交通类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共识,拟于3-5年内达成国际数字资源库的建设目标。

2020年“东盟交流周”线上+线下活动现场

未来,交院将进一步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着眼服务交通发展先行官的角色定位,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推进、高水平管理、高密度融合、高质量服务,书写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以优异成绩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来源:质控办

编辑:陈 磊

责编:洪 丹

编审:吴 薇

c
地 址: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云站路25号
邮 编:551400
电 话:0851-88133666

招就中心(学生档案)联系电话:88133355

学院微信公众号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