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起,江苏海安市加强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建立驻外服务基地,逐步形成以“抓牢引线放‘风筝’、跟踪关爱牵‘风筝’、激励引导赛‘风筝’”为主要内容的“风筝”工作法。2019年以来,进一步丰富工作内涵,运用互联网思维构建形成“风筝+云端”管理模式,着力破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题。
【背景】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纯洁性的必然要求。江苏立足地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流动党员相对较多的实际,2019年起在海安等地开展流动党员管理试点,推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从“有形”向“有效”全面提升。海安市位于南通、泰州、盐城三市交界,紧邻上海,是全国闻名的建筑之乡,全市仅建筑行业就有30余万名工人长年奋战在国内外,具有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多年来,海安市始终秉持流动党员是资源不是“包袱”的理念,针对流动党员去向情况难掌握、党员身份难亮明、管理权限难归口、组织生活难参加、作用发挥难体现等问题,加强实践探索,先创设“风筝”工作法,之后拓展到“云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实现从“离乡不离党、高飞不断线”到“云端上安家、咫尺换天涯”的跃升。
【做法】
(一)搭建“铁打的营盘”,异地“安家”不漂泊
“我见证了驻宁流动党员联合党委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孩童成长为奋力奔跑的少年,它的发展和壮大,倾注了家乡党组织和流动党员的心血与情怀!”海安市驻宁流动党员联合党委书记刘建华感慨万千。作为流动党员党组织建设的先行军,驻宁流动党员联合党委从2013年不足20平方米的流动党员服务站起步,到2019年设立“鼓韵堂”、“栖息栈”、“情怀吧”等一系列功能齐全的组织阵地,直至发展成为拥有12个流动党支部、300余名流动党员的联合党委,实现了组织架构从单一到多元、工作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为新时代流动党员党组织建设趟出了一条新路径。
驻宁流动党员联合党委鼓韵堂党支部开展线下活动
针对流动党员群体流动性大、分散性广、无序性强、可控性弱等特点,海安市自2013年起连续9年实施“风筝”工作法,严密组织网络是其关键所在。按照“易于集中、方便灵活、多重有效”原则,先后在项目建设一线、非公企业集中点、流动党员聚集区域等因地制宜设立多种类型的流动党员“风筝”服务站,相继成立驻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流动党员联合党委3个、党支部32个,流动党员人数较多的128个村(居)单设党支部、划分党小组,实现“流出地+区域+行业”全覆盖。在推动实体化运行的同时,整合大数据中心、海安智慧党建等网络资源打造“网上党支部”,不断延伸党组织触角,在“知现状、知想法、知去向”的基础上,建立组织全覆盖、教育全要素、管理全对接、服务全方位的“四全”模式,用“风筝哲学”将每一名流动党员纳入有效教育管理之中,实现“牵好手中线、高飞不断线”。
(二)锻造“流动的尖兵”,一面旗帜“两地红”
招商信息5700多条,招引创业项目70多个,带回创业资金15亿元,带动转移劳动力6万多人次……一项项数据,展现了近年来海安市流动党员队伍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的蓬勃动力。
如何精准实现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海安市着眼发展全局抓好顶层设计,完善形成一个信息库、两张清单、三大工作法、四项基本制度的“1234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以书记项目、积分管理、述职测评为抓手的责任落实机制,搭好新时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四梁八柱”,变分散管为集中管、被动管为主动管、一时管为常态管,引导流动党员发挥大能量、展现新风采,真正让流动党员“动”起来,激活基层党建一池春水。
在沪流动党员主动参与当地疫情防控志愿服务
组织有活动,党员就有活力。海安市创新开展流动党员“三知三解”集中服务联系月,利用春节假期等契机抢抓党员返乡时点,采取送“理”上门、庭院党课、座谈交流等形式,为流动党员“蓄能充电”,2022年春节期间组织“支部家访”实地走访流动党员及家属1800余人次,向在外流动党员邮寄理论书籍“红色能量包”3600余份。指导驻外流动党支部常态化开展每月一学习、每季一汇报、每年一评比“三个一”活动,组织流动党员分享学习心得、汇报交流思想、开展承诺践诺,围绕重点项目建设、攻坚任务开展“脚手架上党旗扬”、“我为党旗添光彩”系列主题活动,有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聚焦流动党员实际需求,与流入地党组织开展线上共建活动100余场,对接创业项目245个,帮助代理代办各类事项4726件。大力实施带劳力外出务工、带信息技术回乡、金凤还巢、百鸟还林“双带双还”行动,提供就业岗位1326个。
(三)插上“信息的翅膀”,“流云”共筑同心圆
走进海安市七星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支部正通过“红雁e站”云端活动室组织8名在外流动党员开展主题党课活动。生动的素材、熟悉的乡音在交流群里引起了热烈讨论。在南京工作的流动党员王惠汕表示,“云端”党课架起了流动党员与家乡党组织的连心桥,参加支部的组织生活更方便了。
通过“红雁e站”云端活动室为流动党员上党课
流动党员群体整体呈现年轻化、高学历趋势,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带来了新课题。海安市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启“风筝”工作法“云端”模式,创新搭建云平台,使之成为学习提高的“主阵地”、思想交流的“加油站”。打造“云教育”研习所,开通“党课开讲啦”、“乡音e课堂”学习教育专栏,近三年开展线上讲党课1566场次,实现“人在异地、学在一起”。建立专人结对联系制度,120多名区域“云上”指导员通过视频、语音连线等组织流动党员围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城市更新等方面开展“云交流”、“云互动”1.4万次,征集到项目招引、民生实事等方面意见建议2162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海安市通过云平台第一时间发出“流云向党‘疫’线有我”倡议书,上传制定“‘疫’线党旗扬”抗疫工作电子书,通过网络直播、在线教育等多种形式开展防疫知识专题讲座200多场次,近千名流动党员主动请缨,冲锋在异地他乡抗疫一线,擦亮流动“风筝”的鲜明底色。
【启示】
海安市通过实施“风筝”工作法,把流动党员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凝聚在党组织周围,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实践中,如何真正让“风筝”工作法发挥最大效应,让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这一困局不困、难题不难,主要有以下启示。
(一)组织有力方能推动管理有效。应重点解决好流动党员“谁来管、怎么管、管什么”的问题。党的领导是“主心骨”。流出地党组织作为流动党员的“娘家人”,担负着教育管理的主体责任,只有通过有效的联系衔接、教育培训、管理服务,才能让流动党员“顾家”、“恋家”。组织体系是“顶梁柱”。具备健全完善的组织体系,有力推动有形有效覆盖,才能真正实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政治引领是“压舱石”。党员越是长期流动在外,越是要注重思想引领、加强组织生活。只有始终贴近党员思想生活实际,不断探索“三会一课”、谈心谈话等制度执行的新方式新途径,才能把刚性要求落实到每一名党员。
(二)思想破冰方能推动难题破解。坚持创新理念是破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题的“制胜法宝”。强化制度机制创新。坚持问需于党员、问计于支部,创新建立沟通联系、集中学习、志愿服务、考核管理系列制度机制,有效破解管理“掉线”问题。强化内容形式创新。科学整合教育资源,灵活运用多元化载体平台,减少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时间、空间制约因素,让活动的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新颖、载体更多样。强化管理体系创新。结合不同领域、不同群体流动党员特点,围绕“地域+行业”、“密集+分散”、“单独+挂靠”建立分类管理体系,提高工作的针对性。
(三)服务落细方能推动成效落地。精细化服务关爱是用好流动党员这一“优质资源”的关键之钥。切实转变管理理念。异乡漂泊的流动党员最缺乏归属感认同感,只有主动转变管理理念,寓管理于服务,通过全方位、心贴心的人性化服务,才能让流动党员时时处处感受到家的温暖、组织的关怀。全面加强管理监督。“风筝”行千里,组织一线牵。始终不能放松对流动党员的管理监督,通过有效的党性锤炼,引起流动党员的共鸣,做到在家在外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有无监督一个样。积极引导发挥作用。党员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途径在于发挥自身作用,通过组织“搭台”、党员“唱戏”,引导广大流动党员将个人的“小目标”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指标”中,才能实现“异地亮身份、他乡显担当、家乡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