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建设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政建设 - 党员风采 - 正文

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童秉纲:协助钱学森建设专业教学体系

发布人:马智文 发布时间:2020-07-16 浏览次数:

   与孔子同一天生日,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跟钱学森一同工作,他是我国航空航天与国防事业背后的无名英雄;几经起落,他却笃志科研,成就卓著,却像普通老师一样每天拿着公文包准时出现在实验室里。

  他就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童秉纲。近日,童秉纲在京逝世,享年93岁。

  开创哈工大的“八百壮士”之一

  1927年9月28日,童秉纲出生于江苏省张家港。这一天,也是孔子的生日。与孔子一样,在童秉纲一生中,教师是他最重要的身份之一。

  1950年,他从国立中央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读师资研究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但它真正的发展壮大,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把哈工大建设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工科大学,国家需要打造一支出色的师资队伍。为此,哈工大开办了师资研究生班。

  研究生班前后办了三届,他们后来都成了新中国科研建设的中坚力量。所谓“八百壮士开创哈工大”,而童秉纲正是“八百壮士”中的第一批骨干。

  1952年,研究生还未毕业的童秉纲开始在苏联专家克雷洛夫的指导下展开教学工作。由他担任教研室代理主任,讲授理论力学课程。中国早期的工科教育中,理论力学是基础中的基础,学生如果不能深入掌握这个基础,就很难有更长远的发展。

  为了将理论力学课教好,童秉纲在读研时便下苦功研究教学法,编写了《理论力学教学方法指导书》,解决了理论力学授课中“理论容易习题难”的问题。

  1953年,童秉纲研究生毕业,被任命为哈工大理论力学教研室主任,这一年,他26岁。

  在教了五年理论力学之后,童秉纲主编了《理论力学》讲义。该讲义总结了教学中的实际经验,并摆脱了苏联经验的影响,形成了具备中国特色的教学研究成果。

  协助钱学森建设专业教学体系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急需大批尖端科技人才,特别是在新兴的边缘科学技术领域,如核物理、空间科技等。1958年,钱学森等人提议以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力量为基础,创办一所新型的社会主义大学,于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运而生。

  1961年,童秉纲调任北京,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任教,协助系主任钱学森、室主任林同骥建设该专业教学体系。秉承着培养技术科学研究型人才的理念,近代力学系的学生既需要有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还要了解工程。他到中科大以后,钱学森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给学生补课。

  在给学生补课的同时,童秉纲也在钱学森的影响下,开始接触空气动力学这一新兴领域,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3年,童秉纲被任命为近代力学系主任,兼任流体力学专业教研室主任。1987年至1989年,童秉纲耗费两年精力,与同事一起合编了《气体动力学》教材,该书1990年出版,1995年获得了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1998年,又获得了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45岁搞科研,成为第一批博士生导师

  童秉纲的科研工作一直到1972年才正式开启,当时他已经45岁了。几经起落的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抱着“人生总还是要做点事情的”信念,专注于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1974年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童秉纲先后协助航天五院、航天二院、航天一院等机构解决了一系列对卫星回收舱、导弹动态稳定性导数的计算方法问题,为我国侦察卫星、反导弹、洲际导弹等战术、战略导弹的研制提供了理论支持。

  1979年,童秉纲完成的“卫星回收舱(短钝锥)再入的压力分布与动导数计算方法”和“椭圆钝锥动导数计算方法研究”两个项目获得了国防科委科技成果奖四等奖;1987年,关于战术导弹动导数计算方法的研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1年,年逾半百的童秉纲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第一批博士生导师,这意味着他学术生涯延长了10年,可以到70岁再退休。

  1984年至1985年,本打算只是出去“见识”一下的他,却迎来了科研黄金期。在美国访问时,童秉纲从加州理工学院的吴耀祖教授处了解到生物运动力学这一前沿学科分支,回国后便开始了该领域的研究。他与程健宇、庄礼贤首次提出了模拟鱼游三维流动效应的“三维波动板理论”,这一理论被认为是当时该领域最重要的进展之一。

  1987年,童秉纲提出了在北京成立“空气动力学科研点”的建议。1988年,空气动力学实验室成立。之后,童秉纲在非定常流与涡运动的若干问题和航天器气动加热的气动热力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1990年,童秉纲主编了《非定常流与涡运动》一书,至今该教材在读者中仍享有盛誉。

  1997年,童秉纲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回顾自己的一生,童秉纲用十六个字进行了总结:逆境很长、服务很多、很晚创业、小有成就。(图文由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提供)


c
地 址: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云站路25号
邮 编:551400
电 话:0851-88133666

招就中心(学生档案)联系电话:88133355

学院微信公众号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