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施工电梯一路爬升,抵达刚封顶的花江峡谷大桥六枝岸主塔塔顶。
穿越峡谷的大风在耳边呼啸,脚下是深达数百米的花江大峡谷,眼前封顶已久的安龙岸主塔在清晨的阳光中熠熠生辉。
花江峡谷大桥两侧主塔隔峡相望。
高柱拔地而起,主塔隔峡相望。跨越“地球裂缝”的花江峡谷大桥,是贵州省六枝至安龙高速公路(简称六安高速)的关键控制性工程。大桥主跨1420米,桥面到水面高625米,大桥建成后,将成为新的世界第一高桥,为贵州桥梁再添一张闪亮的金名片。
625米,这高度,隐藏着数不尽的难关,饱含着夜以继日的奋战,更满载着智慧的力量,见证了建设者沿着创新的轨迹,向上攀爬、挑战、超越。
1420米,这一跨,联结着过去和未来,让花江大峡谷景区与周围旅游资源串珠成链,在万桥飞架的贵州,探索出一条交旅融合发展的独特之路。
划分党员责任区
党建引领聚合力
在贵州,近126万个山头里桥梁超过2.8万座。建设大桥,固然有经验可循,但如何在变幻莫测的山区峡谷风中,刷新纪录,创造一个“世界第一高,山区第一跨”,无疑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面对重重困难,贵州省六安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简称六安公司)将党建工作贯穿始终,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六安公司在施工一线开展“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等岗位练兵活动,打造了党员先锋岗、团员示范岗、优秀员工岗等,以岗创优、以岗争先,将参建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工程建设的强大动力。
行走在施工现场,随处可见忙碌而有序的场景。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洒水车来往穿梭,运输车输送物资,施工人员有序调动、从容作业……
施工人员立足岗位争当先进。
“超级工程不可避免会有点多面广的特征,这也是我们组织协调工作中的难点。为此,我们将项目划分为主塔施工点、拌和站、项目部驻地等6个党员责任区,各责任区党员带头,开展安全生产大比拼。”贵州公路集团第三分公司副总经理朱克常说,党员责任区的划分扩大了党建引领覆盖面,使得项目上下同心,进一步形成工程顺利推进的“红色引擎”。
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插在工地上,身份亮在岗位上。在划分党员责任区的基础上,六安公司党员干部牵头开展建设攻坚,带着参建单位一道啃下“硬骨头”、攻克“大难关”,不断激发广大党员立足岗位争当先进,做到项目建设关键岗位有党员、困难面前有党员、突击攻关有党员,持续推动项目又好又快建设。
今年国庆假期,正是六枝岸主塔施工到塔柱封顶以及上横梁施工的关键阶段。为保证如期完工,工地上400多名施工工人全员在岗,管理人员全部值守一线。“我们紧紧围绕施工过程中重难点,全面压实目标任务、关键节点、工作要求等内容,进行细致分解,层层压实责任、狠抓工作落实、做好阶段总结,形成了大干快上良好局面。”贵州公路集团第三分公司六安7标项目负责人王朝国介绍。
施工人员国庆假期坚守岗位。
严把质量关、强化安全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六安公司党支部在常态化开展“党员做先锋、筑牢生命线”“党员站好监督岗、把稳工程质量关”等党建主题活动中,深入贯彻落实了贵州桥梁集团“交建先锋·五星桥梁”党建品牌要求,积极融入六安公司“交建先锋·旗红六安”党建品牌创建工作,以党建促工建,同频共振、互促共赢,激发了全体参建者撸起袖子加油干、争分夺秒抢进度的热情,以高质量党建赋能花江峡谷大桥高质量建设。
攻坚克难当先锋
创造桥梁新纪录
10月7日,花江峡谷大桥安龙岸主塔左幅大重量“首吊”——第一片主索鞍格栅稳稳落在塔顶既定位置,六点定位精度控制达到毫米级,标志着花江峡谷大桥安龙岸正式进入上构施工阶段。
“此次主索鞍格栅吊装单件吊重为41吨,吊装高度为204米。在吊装过程中,存在着高度高、重量大、纵横向尺寸大的三重挑战。”贵州桥梁集团第三分公司六安8标总工程师刘豪说,为了保障吊装工作安全平稳完成,六安8标项目与设计单位和技术服务单位桥梁建设研究院进行深入沟通、反复验算,最终选用了移动稳定、成本节约、相对环保的步履式横移方案。
花江峡谷大桥主塔封顶作业。
为解决索鞍格栅纵横向尺寸大的吊装难题,项目部精准选择运输线路、运输设备,在吊装过程中采用两台卷扬机同步起吊,并安排专人全程跟踪观测,有效确保了吊装过程中索鞍格栅始终处于平稳状态。
自2022年1月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动工建设以来,为应对峡谷较极端的建设条件以及大桥主塔承台、锚碇等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后易产生温度裂缝等问题,六安公司通过成立科研攻关小组,超前谋划、周密部署,提前研判施工难点、痛点、堵点,牵头开展科研技术攻关,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项目建设有序开展。
花江峡谷大桥六枝岸隧道锚在开挖过程中,由于开挖角度大,常规开挖方法难以实现,如何出渣是摆在建设者眼前的首要难题。
“我们经过大量的学习、研究,结合现场实际,最终探索研发出隧道锚多功能出渣系统。”贵州公路集团第三分公司六安7标总工程师刘盛涛介绍,“仅用一条轨道便能同时满足出渣车和挖掘机、混凝土湿喷机、钻孔等设备进出要求。”
该系统的成功使用,使得一次性出渣量从原来的4立方米提升至12立方米,每天出渣达800吨,不仅缩短了隧道锚施工工期,同时兼顾了效率、成本及安全。
10月24日,花江峡谷大桥六枝岸完成上横梁腹板、顶板及两侧塔柱顶端浇筑,方量共计1189立方米。浇筑过程中,六安公司通过智能温控系统以及测风雷达等设备,对模板、内箱盘扣支架、贝雷片支架进行全天候的监控,极大提升了施工效率和安全系数,确保了封顶任务的顺利完成。
花江峡谷大桥六枝岸主塔封顶最后一吊混凝土入仓。
花江峡谷大桥建设过程中,塔身使用C55强度的混凝土,这在贵州公路建造史上尚属首次。C55混凝土超高泵送入模,局部会有钢筋密集、振捣困难等问题,曾一度困扰着花江峡谷大桥的建设者。
面对高标号泵送混凝土工作性能要求能达到超流态和自密实效果的技术难题,六安公司技术团队从多方向、多角度进行技术攻关,反复进行施工配合比试配、比较分析,筛选最优配比成果,最终成功解决超高泵送和主塔结构局部空间小、钢筋密、无法或无需振捣的技术难题,为大桥顺利封顶打下坚实基础。
花江峡谷大桥六枝岸主塔下横梁设计高度为10米,距承台高为94.5米。由于横梁距地面较高,落地现浇支架高空作业工作量大、作业难度高,且施工周期长。为解决此难题,项目团队采用新型无落地支撑现浇支架系统,减少下横梁施工工期约60天,降低了高空作业工作量,提高了施工效率。
花江峡谷大桥主塔。
由于大体积的混凝土浇筑,容易产生温度裂缝。为此,建设人员创新研发了智能温控系统。“桥墩越大,混凝土体积越大,对质量、对温度的控制要求就高,我们自主研发智能温控系统,在混凝土浇筑之前埋设智能芯片,通过手机App就可以进行监测,从而有效控制混凝土温度。”贵州公路集团第三分公司六安7标项目副经理胡加斌说。
黔山秀水风光好
桥旅融合再升级
花江峡谷大桥地处国家级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周边拥有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等丰富旅游资源。超级大桥建设过程中,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出生态保护、融入地域文化,打造桥旅融合,让景区景点之间形成联动,为进一步挖掘旅游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花江峡谷大桥六枝岸,两个深达百米的巨大深坑引人注目,坑下的碎石细沙通过隧道锚多功能出渣系统一一运至地面,并经过加工制成混凝土用于大桥和隧道建设。
花江峡谷大桥两侧主塔。
据悉,六枝岸陡崖坡度超过80度,地形陡峭、落差大。重力锚方案从一开始就不是建设者们的首要选择。
多年丰富的工程建设经验,使得主缆外偏引入隧道锚的结构形式受到了一致青睐。缆力由锚体和围岩共同承担,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充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采用隧道锚施工,能有效减少山体土石方开挖体量,最大限度保护桥位周边环境,也同步解决了六枝岸锚定与主线隧道空间位置冲突问题,优化了隧道与隧道锚结构受力。”六安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冉光明说。
隧道锚的成功实践仅是花江峡谷大桥立足贵州特色、践行绿色理念的缩影。2022年10月,交通运输部印发的《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实现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支持贵州深化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桥旅融合”示范项目和路旅融合品牌。花江峡谷大桥正是贵州省重点打造的“桥旅融合”示范项目。
“绿色发展是花江峡谷大桥建设的主色调,从一开始的大桥设计方案确定,到施工过程的融入地域文化,以及建设过程对环境问题的把控,我们都力争做到精益求精。”六安公司党支部副书记、副总经理张羽露说。
回想设计之初,为尽快确定大桥方案,设计团队历经数月深入实地勘察、收集各类数据,并与贵州省交通运输厅、贵州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及省市级相关单位等反复研究讨论。最终,根据环境适应性,以保护生态为前提,因地制宜采用了高桥位大跨度钢桁梁悬索桥方案。“我们通过风洞试验、数字仿真技术研究,主梁首次采用水平稳定板,既抗风又节约造价,还可在后续作为桥旅融合空中竞速跑道。”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师叶洪平说。
不仅如此,在大桥建设现场的展板上,“桥旅融合”的蓝图徐徐铺展。结合产业布局、资源开发,花江峡谷大桥把具有旅游功能的云渡服务区、桥梁博物馆、200米观光电梯、景观文化长廊、攀岩、高空观光水吧及玻璃栈桥式餐厅等桥旅融合项目纳入桥梁的整体设计中,聚力将花江峡谷大桥旅游综合体打造成国内首个集“桥梁观光+桥梁运动体验+旅游服务”为一体的桥旅融合综合体。
工程建设中保护生态是关键,不让施工生产中产生的废物、废水影响当地生态健康发展更是重中之重。“我们决不能走‘先破坏再恢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努力探索出一条环保、生态、人文共建共享的‘和谐发展之路’。”六安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陈飞表示。
建设中的六安高速。
在花江峡谷大桥施工现场,随处可见降污、除尘设备。主要扬尘点设置集尘罩,过滤气体中的灰尘;在拌和站安装砂石分离机系统,对混凝土罐车废水中的砂、石进行有效分离;废水进行净化后重新用于混凝土拌和,通过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突破了传统公路建设的环保壁垒,全力实现绿色低碳的建设目标。
来源:中国交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