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速递 - 正文

【聚“交”中特高 献礼二十大】系列报道​:薪火共继矢志振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贵州交院答卷

发布人:金文 发布时间:2022-10-06 浏览次数:

党政主要领导包村、系部党总支包组到户,这是英国365(中文)官方网站深入从江深度贫困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责任包保机制。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近三年来,学院派出驻村干部(第一书记)16名,他们围绕脱贫攻坚总目标,带领5个村1291户5220名贫困群众全部实现脱贫。2021年,学院6名教师接过乡村振兴历史“接力棒” ,奔赴从江县、兴义市任驻村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带领5个村3200户13956名群众接续奋斗,踏上乡村振兴新征程,把贵州交院的责任和担当镌刻在田间地头。


“扶智+扶志”:阻断贫困沁人心

在“扶智”方面,学院单独开设的教育精准扶贫中、高职班,为2800余名贫困家庭的学子点亮了希望之光,树立了交通职业教育帮扶品牌。与此同时,学院还定点帮扶从江职校、台江职校等5所中职学校,近三年来,先后选派了7名优秀教师赴从江、台江、锦屏职校等地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2021年5月,学院与从江县人民政府共建“校地共建职教研学基地”,为从江县不同学段的学生打造量身定制的研学教育,为普职融通、职教前置探索新路径。基地成立以来,2期50余名从江县大歹村中小学生参加“普职融通,出彩人生”职教研学活动,进一步感受到了职业教育魅力,也为自己未来人生播种下了一粒希望的种子。


“交心+交融”:挖掘文化树品牌

随着“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扶贫项目的确立,一个个农家书屋、刺绣合作社相继建成,学院及教职工自发捐赠的党建宣传、农业技术、儿童读物等5000余册书籍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生活。过去几年,200余名当地妇女成为了学院援建刺绣坊的绣娘,在刺绣坊里,学院不仅为绣娘们提供培训,还为制作出来的绣品联系销售渠道,绣娘们则在学院的帮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苗绣技艺,创收60余万元。学院从江籍学生梁兰以苗族刺绣为基础,创业“月乡苗伊”项目,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贵州首金。这一举措为解决当地“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妈妈美绣娘 娃娃读书郎”不仅在当地和学院传颂开来,更是成为了学院在月亮山腹地开展文化帮扶的一张靓丽名片。


“通语+通技”:技能培训强造血

开展语言文字推广活动,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增强造血功能,通过夜校、培训班等方式推广语言文字,解决山区少数民族语言沟通和通用文字运用障碍;以就业为导向,发挥职业教育技能优势和交通行业资源优势,面向定点帮扶村举办高速公路收费员岗前培训、汽车驾驶技能培训,选派专业教师到村开展种植、养殖、电工、汽修、工程测量等实用技能培训,帮助群众掌握脱贫致富本领,累计培养致富带头人和当地群众近1300余人并分批输送就业。


“焱娃精舍”助出彩人生

今年5月13日,在岜沙村小学食堂及活动中心“焱娃精舍”揭牌仪式上,岜沙村小学校长刘成林激动地说:“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食堂,孩子们终于可以坐下来,安心吃上热饭菜了,非常感谢英国365(中文)官方网站的爱心援助,希望孩子们能学好本领,建设美丽乡村!”。该食堂及活动中心由学院援建,总计建设费用28.92万元。“焱娃精舍”食堂及活动中心的落成结束了岜沙村小学只有厨房没有食堂的历史,让孩子们坐在舒适的饭厅吃上热腾腾的饭菜、健康成长、安心学习。

 

“中华养蜂”绘致富画卷

“焱娃精舍”验收交付使用后,学院帮扶岜沙村乡村振兴中蜂养殖项目正式启动,共计捐赠了260箱蜜蜂,除了村“三类人员”全覆盖之外,对象还覆盖了当地群众46户249人。蜜蜂养殖具有不占耕地、用料省、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是生态循环农业不可或缺的致富产业,是学院帮助岜沙村群众增收致富开辟的一条新路,岜沙村生态环境资源良好,如管理得当,收入将非常可观。该项目旨在通过精准施策,激发农户内生动力,增强群众致富的信心和勇气,通过发展好产业,实现乡村振兴由“输血”向“造血”转变,让“甜蜜”产业助力农户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院集全院之智、举全院之力,用心、用情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用大力、动真情、出实招,积极帮助贫困群众挖穷根、谋思路、找门路,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道路上彰显出了交院担当。


来源:党委办公室、党委宣传部

编辑:陈 磊

一审:洪 丹

二审:鲁 熙

三审:李晓艳

c
地 址: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云站路25号
邮 编:551400
电 话:0851-88133666

招就中心(学生档案)联系电话:88133355

学院微信公众号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