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及AI等数字技术的不断涌现,交通行业正加快进入数字化时代。随着交通行业全面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培养适应新时代、适合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交通新工匠,成为了学院全新的使命。
“岗课赛证”融通重构课程体系
作为学院人工智能时代教学改革的先旗手,2021年,学院自主开发的《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课程在全院问世,并纳入了2020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必修课程。截至目前,全院30个专业均开设了《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大数据》《计算机网络基础》等“云、物、大、智、移”通识必修课程组。《贵州省情》《贵州交通史》两门课程也成为全院30个专业的通识必修课,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更加聚焦交通办学,更加服务交通所需。
另一方面,各专业深入分析对接20余个“1+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职业资格证书及技能大赛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拆分、序化和重组,在这一“书证融通”的模式下,所有学生均持“双证书”毕业。
以岗位能力为牵引,以数字化转型为指引,在“岗课赛证”融通的理念下,专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稳步推进,课程体系得以重构。
筑牢交通根基 推进课程思政
“山硬没有骨头硬、岭高不如志气高”是贵州交通人精神的写照,作为贵州交通人才培养的摇篮,学院在教学中更是注重把这一精神刻画在学生的骨子里,“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的构建,就是一个主要抓手。
成立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心、建立课程思政教学平台、团队协作开发课程思政元素库、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近年来,学院课程思政的建设氛围浓厚、成果丰硕,截至目前,已有18门课程遴选成为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其中,路桥工程系《桥梁工程试验与检测》课程更是荣获了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和课程思政名师等荣誉。
获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在思政课程方面,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学院还注重发挥“场馆育人”的功效,将校内的贵州交通红色教育基地、贵州交通博物馆•教育馆、校园安全教育馆等10个育人场馆的参观学习纳入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场馆营造的氛围中浸润学习,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
2021年全省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获一等奖
得益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的构建,学院的育人成果不断凸显,学生已连续两年荣获全省大学生“请抬头——听我来讲思政课”风采展示大赛一等奖。
实施“三百”计划 推动技能打卡
为了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学院制定实施了以“第一课堂技术入门,第二课堂技术强化”的技能强化“三百”计划。100%的专业建立了核心技能清单,让所有学生都能清楚了解自己专业的核心技能点。同时,全天候开放校内155个实训场所,并投入了4000余万用于建设国家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为学生创设虚实结合的实训条件,以满足核心技能实训要求,让100%的学生都能自主技能打卡。此外,在“教师+助教”的指导训练模式下,实现了全程跟踪、及时指导学生进行训练,让100%的学生技能过关。
教育部领导参观人工智能实训室
在“三百”计划的实施下,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近三年,共有1887名学生考取了“1+X”证书,1402名学生取得了省级以上竞赛奖励共计450项次,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连续两年取得了全国一等奖,2020年的获奖数量更是位居全国高职第一。2021年,实现了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贵州金奖的突破,学生各类竞赛获奖排名位居全国第11位,2022年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互联网+国际贸易综合技能”赛项一等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和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分别达到了98%和95%。
学生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获2022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互联网+国际贸易综合技能”赛项一等奖
来源:教务处、质控办、党委宣传部
编辑:陈 磊
一审:洪 丹
二审:鲁 熙
三审:李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