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生发展”理念,学院以创新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和搭建资源平台为切入点,不断修订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灵活建立了资源共享、成本共担机制,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充分发挥专业与企业合作的主观能动性,让校企合作跃上新台阶。
创新成本分担机制校企共享育人成效
培养汽车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训耗材消耗多、成本高,如何确保投入产出相适应,是校企合作的一道坎。学院汽车专业群在与贵州通源集团的合作中,换位思考,站在企业角度看教学,与企业积极探索成本分担、成果共享机制。企业为学院提供生产设备和工艺、企业师资、科研成果转化场地等,学院助力企业提高员工技能水平、技术改造和工艺优化等。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校企双方将继续探索降本增效环节,逐步形成服务西部山区汽车后市场,以成本分担为导向建立“共享•共担•共用•共建”的校企合作共享机制。企业生产、经营、员工培训、技术研发与学院教学、学生培养、成果转化协同共进,成本分担机制的创新,破解了校企合作的难题。
近三年来,学院与通源集团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班学生留存率达98%以上,其中60%以上成长为技术骨干。2021年,贵州通源集团成为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学院与通源集团合作的《以成本分担机制为导向的高职汽车专业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获2021年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第二届通源学徒制班企业岗位体验-并于2021年6月助力贵州通源集团获得首批国家级产教融合企业称号
建市场化运营机制促校内生产实训基地产业化
在校园里,有一家贵州交通景观雕塑陶艺生产性实训基地,这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与贵州兴黔文化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基地集“设计、施工、研发、服务、文化传承”全产业链为一体,校企双方整合资源,优势互补,通过“互聘、互兼” 校内外教师实现校企“互融”;通过“师徒制”让学生参与到生产项目中;通过专业基础学习—专业技能提升—创新能力培育—社会综合实践的“四阶递进式”培养模式,让学生进阶学习和到企业服务,让师生共同成长。
校企共建交通景观雕塑陶艺生产性实训基地
基地2021年投产以来,共承接项目8项,年产值600余万元,深度参与校内教师12人,校外技师45人,培养学生500余人次。校内实训基地产业化,推动了以交通为特色的专业建设;锻炼出了一批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三年来,学院给予各专业以深化合作为导向的机制开展校企合作,推动专业建设,校企双方不断根据合作需求创新机制,助推校企合作高质量发展。
来源:教务处、质控办、党委宣传部
编辑:陈 磊
一审:洪 丹
二审:鲁 熙
三审:李晓艳